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二三区,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,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,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

        <pre id="r8ne3"></pre>
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人物 > 各界楷模
        投稿

        探秘地下世界 他當了30多年“先遣隊員”

        2020-08-26 23:39:33 來源:科技日報 作者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         

          受訪者供圖

          人物檔案

          李坡,中國地質學會洞穴專業(yè)委員會副主任委員、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。1982年7月畢業(yè)于南京大學地理系地貌與第四紀地質專業(yè),1982年7月至2020年7月一直在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工作,主持和參加各級科研項目30余項,出版專著四部,發(fā)表科研論文50余篇,獲貴州省人民政府頒發(fā)的科技進步三等獎5次。組織和參加了近千個洞穴的考察,包括亞洲第一長洞——雙河洞的考察。

          257.4公里有多長?從貴州遵義到重慶248公里,駕車大約3小時,步行大約68小時。那如果在漆黑而充滿未知的洞穴里,探測完257.4公里需要多久?答案是32年。

          李坡,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研究員、貴州省洞穴協會理事長。他和隊友一起,用32年,書寫了貴州省綏陽縣雙河洞——亞洲第一長洞的探測傳奇,成就了雙河洞“喀斯特天然洞穴博物館”的美名。

          貴州省境內喀斯特地貌分布廣泛,無山不洞、無洞不奇的溶洞景觀比比皆是。

          32年來,正是李坡和隊友一次次的洞穴探險和科考,才讓世人得以領略越來越多的溶洞奇觀。

          科考不停歇,奇跡不中斷。這或許就是洞穴探險的魅力所在,李坡樂在其中。

          “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能”

          “凡世間奇險瑰麗之觀,常在險處。”生活在明朝的徐霞客,常常被視為中國洞穴探險第一人。他所著的《徐霞客游記》,讓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有了洞穴探險的記載。

          洞穴探險,專業(yè)人士口中的探洞。上世紀80年代,隨著我國大量的洞穴被開發(fā),一批洞穴探險愛好者,追隨著徐霞客的腳步,體驗洞穴探險的奇趣。也正是在那個時候,從南京大學地貌專業(yè)畢業(yè)的李坡,被分配到了貴州科學院。

          經常有人問李坡:探洞的意義何在?

          “意義大著呢,洞穴在半封閉狀態(tài)下的沉積物保存了大量地質歷史時期的信息,對于研究新構造運動、氣侯和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變化等有重要作用。同時,洞穴的特殊環(huán)境,有許多動物新種有待被發(fā)現,是研究地球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場所。”李坡說。

          例如,在雙河洞探測中發(fā)現的地下梯田、洞穴瀑布、卷曲石、石膏晶花等地質奇跡和大量洞穴生物化石、洞穴活體生物,就為洞穴地質、生物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。

          李坡坦言,一開始沒有經費,探洞進行得斷斷續(xù)續(xù)。“當時國家窮,對搞洞穴這塊也不是很重視,經費上比較困難。”

          然而,縱然困難重重,對于李坡來說,探洞卻有無窮的魅力。中國有個成語叫“別有洞天”,洞中確實另有一番天地。他說,每次探洞時,進入那神奇的地下世界,就會有“置身浩瀚空間之感”,那是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。令人心曠神怡的地下美景、貌似進入絕境又突然峰回路轉的奇妙旅程,無不讓他心馳神往。

          在李坡看來,現代科技飛速發(fā)展,人類對地表幾乎已無所不知,然而地底和海底仍是未知的世界。“探索未知世界是人類的本能,洞穴的神秘感和人類的好奇心,促使全世界的洞穴探險家們進入到神奇世界中。”他說。

          當然,探洞不同于一般的探險,往往帶有科考性質,探洞之前要分析和預判,探洞時還必須測量并搜集數據。這些,都為洞穴保護和開發(fā)提供了科學依據。

          揭開亞洲第一長洞神秘面紗

          至今,李坡組織和參加了近千個洞穴的探測,但最讓他得意的,還是亞洲第一長洞——雙河洞。

          位于貴州省綏陽縣溫泉鎮(zhèn)的雙河洞,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質地貌,洞內景色瑰麗奇絕。早在100多年前,便有雙河洞附近居民偶爾進入洞穴采煉硝礦,他們的足跡雖未深入,但也算是雙河洞探測的先行者。

          1988年,貴州科學院山地資源研究所對雙河洞進行首次測量,長度為11.9公里。李坡說,對于洞穴長度的測量并非靠估算,而是要實際到達洞穴點,靠人“鉆”通的長度才算是洞穴的真正長度。

          當時國內測量儀器不發(fā)達,只能利用傳統工具進行測量,效率很低。李坡回憶,每次最多能攜帶50米的皮尺,一尺一尺地量。特別是下豎井時,多用繩梯或樓梯,下個十來米就已經是了不得的高度了。

          探洞之艱辛,讓李坡至今記憶猶新。帶點干糧和保暖物品,直接住在探測點附近。天為被,地為床,一扎進洞穴就是好幾天。

          經過多年的辛勤探測,雙河洞就像一個青春期的少年,不斷噌噌噌地“長”。

          2004年,雙河洞獲批為貴州第一批國家地質公園。2005年,雙河洞揭碑開園,那時候,雙河洞測量長度達到了70.5公里,是中國最長的洞穴。

          已探長度越長,洞內的條件就越復雜,后續(xù)探測工作就變得越發(fā)艱難。探測瓶頸,出現在洞長突破200公里前。李坡發(fā)現,洞內有一個地方,兩層洞之間隔了一層頁巖,雙河洞就此被“卡”住。

          洞穴的形成靠水,而頁巖的作用相當于隔水層,水透不下來,洞穴無法往下發(fā)育,兩層洞穴就無法連接。李坡說,如果不能讓洞與洞之間相互連接,就不能算同一個洞穴的長度。

          不過,經過多次的科考,李坡和隊友們驚喜地發(fā)現,在一個叫辛家灣涼風洞的地方,洞內頁巖薄弱,水流已將巖石擊穿,使得兩層洞得以連接,并且與主洞貫通。

          因為發(fā)現了這個秘密,2017年,雙河洞的長度一舉突破兩百公里。

          “如果當時沒有發(fā)現頁巖被水流擊穿的現象,雙河洞的長度可能就停留在那里。”說到這,李坡笑了。

          2018年,經中外專家聯合科考,雙河洞洞穴長度從201公里“增長”到238.48公里,一舉超過馬來西亞的杰尼赫洞,成為亞洲第一長洞。

          雙河洞從最初的11.9公里到238.48公里,直至最新的257.4公里,整整走過了30多年。

          找到打開遠古大門的鑰匙

          李坡說,雙河洞超長的洞道,容易形成了眾多小環(huán)境,這些小環(huán)境鮮有外界干擾,完整地保存了遠古地質地貌特征、古生物化石甚至是存活至今的古細菌,對于研究者來說,雙河洞就像一把鑰匙,打開遠古地球之門。

          在對雙河洞的探測當中,李坡和隊友們發(fā)現了不少新物種。“雙河盲步甲”這個新物種的發(fā)現,讓李坡尤其興奮。它是一種身體很“特化”的盲步甲,眼睛完全退化,沒有色素,體壁變薄,對氣流、溫濕度、危險信息等更加敏感。此外,他們還在雙河洞中發(fā)現了隱毛帶雙馬陸、長角跳蟲、斑灶馬、幽簾蟲、龍馬陸等多種洞穴生物的化石。為此,有關專家推測,綏陽曾經是這些大型生物的主要分布地,不過由于氣候的變化,現在這一類的生物已經基本消失。

          李坡還告訴記者,前些年對雙河洞的探索結果顯示,雙河洞里面的沉積物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,對于研究整個洞穴系統的發(fā)育提供了很多有效的科學依據,根據這些信息,還可以還原當時地方的水紋發(fā)育過程。

          “雙河洞的化學沉積物比較豐厚,類型比較多,不光有碳酸鈣沉積物,還有硫酸鈣,也就是石膏沉積物,還有世界少見的天青石沉積物。”他說。

          在李坡看來,洞穴和土地資源、水資源一樣,都是一種自然資源,可被利用的方式很多,其中最多的就是旅游開發(fā)。

          “以前沒開發(fā)旅游業(yè)的時候,這里鬼都打得死人(貴州話,人跡罕至的意思)。”貴州綏陽雙河洞國家地質公園管理處處長杜靈說,2005年,隨著雙河洞地質公園開園,游客人數不斷增加。2018年,旅游收入從當初的不足百萬元,增加到了27.36億元。

          與此同時,雙河洞的紅火,直接帶動了當地農民脫貧致富。2002年,雙河洞屬地溫泉鎮(zhèn)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,2018年,這一數字則提高到了9258元。附近的溫泉鎮(zhèn)、旺草鎮(zhèn)和青杠塘鎮(zhèn)共11347人因此實現脫貧。

          “洞穴還可以作為地下水資源開發(fā)利用場所,也可以作為一個地下空間,具備戰(zhàn)備、防空等功能。”李坡說,為了探秘地下世界,他將繼續(xù)當好“先遣隊員”。

        責任編輯: 孫麗
        版權聲明:
        ·凡注明來源為“今日報道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   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
        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系我們
       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-1

       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