欧美视频在线观看一二三区,欧美激情中文字幕综合一区,免费人成年激情视频在线观看,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

        <pre id="r8ne3"></pre>
        您當前的位置 :首頁 > 人物 > 權威訪談
        投稿

        "高校擴招之父"湯敏:諫言大學擴招 我從不后悔

        2017-05-12 06:13:40 來源:剝洋蔥people 作者: 點擊圖片瀏覽下一頁

             

        湯敏,經濟學家,國務院參事。他諫言大學擴招,破解了幾代人難上大學的難題。新京報記者侯少卿 攝

        1977年12月注定要永載史冊。

        那一年,570萬出身不同,從十多歲到三十多歲的人共同走進考場,參加中斷了10年的高考。27萬人走進了大學,他們的命運就此改變,中國也由此悄然改變……

        高考的恢復,標志著中國社會從動蕩走向穩(wěn)定,從只講階級出身到機會面前人人平等。雖然那一年錄取的人數與整個中國人口基數相比微不足道,但其所帶來的深遠意義一直影響至今。

        四十年后,當我們回顧中國改革發(fā)展的成就,毫無疑問,最初幾年參加高考,走進大學的人已成為主要的推動力量,他們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新思想,新技術,新價值,新共識,他們創(chuàng)造了中國輝煌的時代。他們是現(xiàn)在中國各行各業(yè)的中流砥柱。

        一個制度走過了四十年,當它形成一種既定模式之后,總會出現(xiàn)各種各樣的問題,但幾乎沒有人會否定恢復高考政策本身的重要性,高考本身,帶給人們的是希望,潛移默化地在心里種下了通過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信念,成就了人們實現(xiàn)自我價值的光榮與夢想。

        每個參加過高考的人,都有著獨一無二的高考往事,有著截然不同的高考感受,大學所接受的新思想構成了他們未來努力的方向,造就了他們對之后人生的態(tài)度。

        值此恢復高考四十周年之際,新京報推出大型系列專題報道"我的高考",從每個個體的人生經歷出發(fā),追尋他們的人生道路,探尋高考給他們帶來的命運轉變。每個人雖然渺小,但把他們的經歷結合起來,就是一部浩瀚的中國改革發(fā)展史……

        湯敏有很多響亮的頭銜,經濟學家、國務院參事、中國經濟50人成員……頭發(fā)灰白的他,坐在咖啡館里回顧一生時,仍把1977年看做命運改變的起點。

        那一年,作為文革后恢復高考的第一批考生,25歲的湯敏如愿考上了武漢大學。

        高考將這位南寧四中的數學老師,推進了大學校門。之后,他從數學系跨系學經濟,留學美國,進入亞洲開發(fā)銀行。湯敏因此稱自己為"恢復高考的受益人"。

        參加高考21年后的1998年,湯敏的名字再次和高考勾連。他為國諫言大學擴招,破解了幾代人難上大學的難題,被外界稱為"中國高校擴招之父";但后來因"畢業(yè)后失業(yè)"等社會現(xiàn)象,非議纏身。

        臨到退休,經濟學家湯敏不退反進,帶著一股"不服氣"的勁頭和這些年在經濟領域的工作經驗,一頭又扎進了教育的池水。他試圖用互聯(lián)網的方式解決農村教育不公平的現(xiàn)象,阻斷貧困的代際遺傳。

        "我和我的學生一起高考"

        剝洋蔥(ID:boyangcongpeople):高考前你在做什么?

        湯敏:1971年,我高中畢業(yè),分配到南寧四中當了一名數學老師。

        那時我只有18歲,只比我的學生大一點,有的學生長得成熟,比我更像老師。

        最關鍵的是知識儲備不夠。我讀初中時趕上文革剛開始,停課鬧革命,基本沒上學。高中只讀了一年書,剩下的一年都在學工、學農、學軍、拉練等等,后來又去插隊。我又沒上過一天師范就直接當中學老師,感覺特別困難。

        真的是書到用時方恨少,給學生上課心里都發(fā)虛,所以我對知識特別渴望。

        剝洋蔥:上大學是你當時的理想嗎?

        湯敏:當時能從插隊的農村回到城市就是最大的理想,當老師都算幸運的。

        上大學想都不敢想,只有工農兵學員才有資格被群眾推薦上大學,我們都夠不上,連報名的機會都沒有。

        沒有辦法,只能自學,現(xiàn)買現(xiàn)賣。我全部的精力都用在怎么給學生上好課,每天拎著板凳聽老教師講課,然后山寨進我自己的課堂,邊學邊教。

        剝洋蔥:你怎么知道恢復高考的消息的?當時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?

        湯敏:1977年10月,我?guī)е鴮W生在農村勞動,大喇叭里傳來恢復高考的消息。我非常激動,覺得機會來了。讓我覺得最奇妙的變化是學校的風氣,在文革中,讀書無用論對學生影響很大,老師很大的精力都在維持課堂秩序。高考的消息發(fā)表后,奇怪的是整個學校都安靜下來了,班上的絕大部分學生開始認真看書。

        1976年到1978年間,文革時"極左"的思想還沒完全糾正,還講"兩個凡是";謴透呖甲屓珖嗣穸家庾R到,國家對人才的渴望、對教育的重新重視是真的,連原來認為不可能改變的工農兵上大學的方式都改過來了,消除了人們對改革的動搖和懷疑。

        武漢大學數學系77級畢業(yè)合影。

        剝洋蔥:促使你參加高考的動力是什么?

        湯敏:渴望學習。也有老教師勸我算了,能當老師在那時是很不錯的工作。

        但文革十年學業(yè)荒廢,我當老師都覺得學識差得遠,很單純地就是想要把那十年失去的學習機會補回來。

        按照當年廣西的政策,報考大學的年齡上限是25歲。我那年24歲,意味著那是我的最后一次機會。白天還得上課,我就晚上熬夜復習,真的是破釜沉舟的心態(tài)。

        "大學時代追趕失去的十年"

        剝洋蔥:大學四年最深刻的記憶是什么?

        湯敏:最強烈的記憶還是學習的風氣。11點熄燈以后,校園的路燈底下全是背英語的。我是進了大學才從A、B、C開始學英語。

        當時的武漢大學在國內率先實行學分制,興起了跨系學習的風氣。我同時在數學系和經濟系上課,一些同學也到生物、化學等系去聽課。有同學大二開始就像現(xiàn)在的博導模式一樣,一邊上課一邊跟著教授做專題研究。

        那時文革剛結束,生活條件還比較艱苦,我們一星期才吃一次肉。

        剝洋蔥(ID:boyangcongpeople):高考對當年的你來說改變了命運,但是現(xiàn)在,高考對人生命運的轉變還有那么大的作用嗎?

        湯敏:當然有,但相對那時來說,就業(yè)的機會沒有那么多了。

        可是,最近幾年,我在農村地區(qū)做教育扶貧考察時,很多地方仍然對村里出了第一個大學生津津樂道,他們因為考大學就有可能在城市里工作,即使回鄉(xiāng)工作也因為有了知識,可以做電商、科學種田,收入不比城里差。

        你哪怕考上三本,相比沒上大學的,未來還是多了很多選擇的機會,眼界和價值觀都會發(fā)生改變,人生發(fā)展的道路會更寬闊。

        當然,和現(xiàn)在的時代相比,高考已經不像我們那時候是唯一的命運轉機。

        湯敏至今保留的同學照片和當年數學系系主任張遠達的畢業(yè)贈言。

        剝洋蔥:有人認為國內各行各業(yè)的很多佼佼者都來自恢復高考后的那批大學生,作為其中一員,你怎么定義你們這代大學生?

        湯敏:相比成就,我們更像鋪路石或者探路者。當時人們對77、78級的學生寄托很大的希望。四十年過去了,這批人在各條戰(zhàn)線上都是骨干。

        但是,真正成大事的并不多。例如,諾貝爾級的大師沒有出現(xiàn)。成功企業(yè)家也是79級以后的大學生更多。

        我們更像承前啟后、繼往開來的一群人,讓中國的改革開放能順利推動,中國社會經濟能平穩(wěn)展開。

        "我從不后悔諫言大學擴招"

        剝洋蔥:你是經濟學家,但1998年,你向國家提了"大學擴招"的建議被采納,這是教育界的事,你為什么會給出建議?

        湯敏:1998年正值亞洲金融危機,國家啟動擴大內需,鼓勵買車、買房。但那時經濟下滑,下崗潮出現(xiàn),人們手里有錢也不敢買。

        我們發(fā)現(xiàn)社會對教育的需求最大,那時考大學很難,家長砸鍋賣鐵也想讓孩子上大學,我感同身受。

        我在亞洲開發(fā)銀行工作的18年里,發(fā)現(xiàn)我們國家和一些發(fā)展中國家相比,在高等教育上的差距很大。當年我國18-22歲的適齡青年入大學比例僅為4%,而印度是8%,菲律賓都在30%以上。我們的人均GDP都遠高于這兩個國家, 憑什么我們入大學率如此之低?

        在當時的背景下,高校擴招既是促進經濟增長的突破口,也是教育的突破口。

        剝洋蔥:但后來很多人把大學教育質量下降、畢業(yè)生就業(yè)難都歸因于擴招,你也因此招致很多非議。

        湯敏:我始終覺得擴招的方向沒有錯。它使大學招生從1998年的100萬到現(xiàn)在招800萬,讓好幾千萬原來沒機會上大學孩子可以接受高等教育。

        如果當年不擴招,他們和下崗潮趕在一起,很多學生中學畢業(yè)就失業(yè),更可怕的后果是整個民族的文化水平會更低。

        擴招后出現(xiàn)的很多問題與后面的教育改革沒有跟上有關。

        大學畢業(yè)時同學間的臨別贈言。

        剝洋蔥:教育改革沒跟上,具體指什么?

        湯敏:例如貧困家庭學生上學難的問題。我們當時建議擴招時要有助學貸款設計,在收學費時,把助學金、獎學金做好等等。但是,由于當時的政策落實不下去,銀行不愿意給學生提供助學貸款。

        再例如,大規(guī)模擴招后, 學生的就業(yè)會有一定的難處, 政府要有政策應對。 這些問題,后來都慢慢解決了。

        對就業(yè)問題,我總是在說,擴招并沒有擴出人來。 這些孩子如果不上大學,初中畢業(yè)、高中畢業(yè)就得失業(yè)。在當時的情況下,上了大學后就業(yè)的機會還是多一些。

        剝洋蔥:擴招也終結了上大學免費的歷史,有人認為這導致窮人上不起大學,讓高考失去了公平性。

        湯敏:是每年招100萬學生還是招800萬學生會讓貧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上大學?這個問題是不言而喻的。而且,全世界絕大部分國家都是中小學生義務教育免費,上大學是少數人受益,要收費。

        但當時我國情況正好相反。中小學收費,大學反而免費。國家有限的教育資金,應該是先照顧中小學還是讓大學免費?窮人的孩子上不起大學的問題,應該用助學金、獎學金的方式來解決,而不應該是大學全免費,讓富裕家庭、中等收入家庭的孩子搭便車。

        剝洋蔥(ID:boyangcongpeople):當年在"大學擴招"上留有遺憾嗎?

        湯敏:我從不后悔建議大學擴招,那符合當時的經濟發(fā)展和社會需要。大學擴招與任何改革一樣,一定是有利有弊,但利遠遠大于弊。而且,隨著改革與社會發(fā)展的深入,目前的這些弊病,也會得到改正。當然,如果當年擴招時配套的措施更強一些、落實得更及時一些,效果會更好。

        湯敏畢業(yè)紀念冊上,數學系教授李國平的對八一屆畢業(yè)生的寄語。

        "農村教育不提高,下一代會繼續(xù)貧困"

        剝洋蔥:你57歲時在亞洲開發(fā)銀行提前退休,加入友成企業(yè)家扶貧基金會,投身教育,你初衷是什么?

        湯敏:我?guī)资暌恢备憬洕,但大多是理論與政策研究。2010年,我很想換種活法,想做一些我感興趣但沒嘗試過的事情,從事教育一直是我的一個心結,我因教育受益太大。大的事情做不了,那我就做一些小事。

        剝洋蔥:從研究理論的經濟學家,投身做教育實踐,最深切的體驗是什么?

        湯敏:難,進入教育后才發(fā)現(xiàn)這一行當的水之深、動之難,需求之大,改革之必要。

        我想,這年頭不是都在談跨界嗎?世界上很多事情就是外行做成的,比如網約車顛覆了出租車行業(yè),微信顛覆了通信運行商。我也斗膽從一個經濟學者的眼光,從一個教育業(yè)余愛好者的角度對教育來品頭論足。

        剝洋蔥:你的很多教育項目的實驗都在農村進行,為什么如此關注農村?

        湯敏:現(xiàn)在在城市做教育是錦上添花,到農村才是雪中送炭。中國教育問題在農村更為突出。

        我們在貧困農村考察時,一些鄉(xiāng)村學校硬件條件甚至比城市的還好。但是,教育不是桌椅板凳,最根本的是教師。農村的學校留不住好老師,優(yōu)秀的老師也不愿意到農村去,教育質量提不上去,貧困還是會代際遺傳。

        剝洋蔥: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?

        湯敏:我舉個我們試驗的例子。四年前,我們與人大附中劉彭芝校長一起開始了一個稱之為"雙師教學"的實驗。一個貧困地區(qū)學校的課堂,有兩位老師:遠端人大附中老師和當地鄉(xiāng)村學校的現(xiàn)場教師。鄉(xiāng)村學校學生通過互聯(lián)網直接上人大附中的課。

        這一試驗已在中西部十八個省的130多個貧困地區(qū)鄉(xiāng)村學校中進行。效果非常明顯。中考成績試驗班比控制班平均整整高出了二十分。另外,鄉(xiāng)村老師們每天都在聽全國最優(yōu)秀老師講課,和這些老師一起在QQ群中備課、答疑。幾年下來,他們很多都成了當地的優(yōu)秀教師。

        剝洋蔥(ID:boyangcongpeople):你們那代人,感覺你們身上的社會責任感很重?

        湯敏:文革時的知識斷層,讓我們很珍惜受教育的機會,所以我們肯吃苦。

        那代學生的家國情懷很重,很多在國外留學、工作的人,后來都選擇回國。我畢業(yè)后選擇亞洲開發(fā)銀行工作,原因之一就是能研究東南亞、中國的經濟,希望能把經驗帶回到國內。

        我們那代大學生都在克服各種困難追趕失去的十年,追趕我們和國外的差距。

        現(xiàn)在,到了我們這個年紀,沒有衣食之憂,能做點小事就很滿足了。

        責任編輯: 王寧
        版權聲明:
        ·凡注明來源為“今日報道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、音視頻、美術設計和程序等作品,版權均屬今日報道網所有。未經本網書面授權,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、轉載或建立鏡像。
        ·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,均轉載自其它媒體,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。
        不良信息舉報信箱 網上投稿
        關于本站 | 廣告服務 | 免責申明 | 招聘信息 | 聯(lián)系我們
        今日報道網 版權所有 Copyright(C)2005-2016 魯ICP備16043527號-1

        魯公網安備 37010402000660號